【博物志】传世西周铜禁全球仅三件,这是其中之一

2025-09-29 21:40:42 职业攻略 238

说到这里,恐怕有人会有疑问,明明是放置酒器的几案,此种青铜器为什么会被称作“禁”呢?郑玄曾说:“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禁这个名称源于西周初年一段禁酒的历史。周人禁酒一事要从武王灭商讲起,史书记载,商人酷爱饮酒,殷商贵族饮酒成癖,而最后一代商王——商纣王更是奢靡无度,他在王宫里建立了“酒池肉林”,其中的“酒池”就是凿一个池子,里面灌满了酒,就在这种荒淫腐化的风气下,荒于政事的纣王,迎来了亡国的命运。

武王灭商后,按周人的想法,自己的族群之所以能够代商立国,离不开美酒的帮助,要不是商人嗜酒如命,国家的根基是不会动摇的,但得益于酒,不见得也要和商人一样推崇酒。为了不重蹈商人的覆辙,西周初期周王厉行禁酒,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众将禁酒一事落实下来的目的,当时的统治者就把安放酒具的器物命名为禁。

“青铜禁属于大件青铜器,耗铜量大,品种稀缺,因此一般士大夫应该也不可能都能使用。另外还存在其他材质的禁,在我国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里即出土过一些漆禁和木禁”

事实上,周初禁酒,除了将安放酒具的器物命名为禁之外,还颁布了《酒诰》。在这篇中国最早的禁酒令中,提出“无彝酒”,即不可经常喝酒;“饮惟祀”,只有祭祀和为父母、老人祝福时,才可以喝—些酒;“德将无醉”,饮酒要有节制;“定辟,蚓汝刚制于酒”等,成为人们必须严格遵守的关于酒的法规。对于那些没事就聚众饮酒的人,《酒诰》规定要抓起来杀掉。

不过,虽然周王朝总结前代灭国教训厉行禁酒,但并未影响当时酿酒业的发展,李君介绍,中国人酿酒发明于农业开始之初,《淮南子》载:“清醠(àng)之美,始于耒耜。”最初古人酿酒的原料主要是粟、秫、黍、谷、稷等粮食作物。到了周代,《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niè)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举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其中的大酋是给天子王廷造酒的总管,他必须对用于造酒的粮食、用水、器皿用具、蒸煮的火候、拌曲的时机、适当的温度及全过程的清洁认真监督,不能有差错,可见当年酿酒技艺之精良。

遥想2000多年前,这件青铜夔纹禁上摆放各色斟满美酒的盛酒器,酒香器美,真是一派奢华的景象。对于这件器物,李君表示:“青铜禁属于大件青铜器,耗铜量大,品种稀缺,因此一般士大夫应该也不可能都能使用。另外还存在其他材质的禁,在我国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里即出土过一些漆禁和木禁。”这也是铜禁在当年罕见稀有的原因。

这件西周夔纹铜禁就是在这种疯狂盗掘下出土的,“据当年曾经见到此禁出土情况的人回忆,禁上面中间放的是卣,右边放的是觥,左边放的一器因残甚,器形已不明。由于这批铜器是被军阀盗掘的,没有科学记录,禁上的器物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全部散失了”

说到天津博物馆这件青铜夔纹禁的来历,有一段颇为曲折传奇的往事。故事要从上个世纪20年代说起。1925年的秋天,陕西宝鸡戴家湾突然来了一批军人,他们在村中乱挖乱刨,把村里好好的地面翻了个底朝天,挖出了很多青铜器。很显然,这些人是在盗宝。领头的是当时陕西军阀党玉琨。党玉琨少年时曾在古董店里当过学徒,很了解文物的重要价值,这件西周夔纹铜禁就是在这种疯狂盗掘下出土的。由于其造型很像一张桌子,当时人们就把它称为“铜桌子”。

对于这件夔纹铜禁当年的出土情况,李君说:“据1975年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在《文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西周夔纹铜禁》记载,从铜禁面上的三个椭圆形子口来看,其上原应置有三件酒器。据当年曾经见到此禁出土情况的人回忆,禁上面中间放的是卣,右边放的是觥,左边放的一器因残甚,器形已不明。由于这批铜器是被军阀盗掘的,没有科学记录,禁上的器物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全部散失了。”

党玉琨在宝鸡大肆盗宝,欺压百姓,作恶多端,以致民愤四起,而他聚敛财物,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很快就引起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总司令冯玉祥的注意,他命令其部下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宋哲元率部肃清抗不听命的土著军阀党玉琨。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党玉琨被击毙,他手中的文物全部落入宋哲元手中。之后,宋哲元将一部分珍宝送给了上司冯玉祥,又挑了一些文物留在身边,这件西周青铜夔纹禁就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这件夔纹铜禁一直保存在宋哲元在天津的家中。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对宋哲元的公馆进行大肆查抄,掠去很多财物,这件铜禁也在劫难逃。宋哲元的三弟宋慧泉得知此事后焦急万分,他请客、送礼、托人,多方打点才将这件铜禁及其他文物从日军手中赎回,并在家中尽心收藏保管,后藏于放煤球的一个箱子中。直到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宋氏亲属家中,发现了被砸成几十块,几乎粉身碎骨的铜禁碎块。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其一块块拼接起来,令人遗憾的是,青铜禁竟然少了一块,而据宋家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这件青铜禁的一角被家人当废铜卖掉了。于是,文物专家们跑到天津各大废品收购站搜索,在如山的废品中仔细翻看,最终找到了这部分铜禁碎块。

上世纪70年代,这些铜禁碎块被送到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修复,最终,完好如初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如今,这件在乱世中出世、历经坎坷的青铜夔纹禁,被完好地保存在天津博物馆,它传奇的经历也成为跌宕起伏的近代中国历史的见证。

铜禁上的夔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上, 夔的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王者荣耀高渐离怎么克制
古蔺县8月大型明星演唱会·邀您共享